论文专著|城市公共艺术,21世纪的艺术景观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8日 浏览次数:22503

  仲间裕子(Yuko Nakama 日本立命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艺术历史、美学教授

  乔燕冰 《中国艺术报》记者

  乔燕冰:在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中,城市本身已逐渐艺术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边界似乎越来越模糊,在这种现状下,应该如何界定城市公共艺术?

  仲间裕子:城市公共艺术确实是城市景观审美中的一部分,但是艺术作品本身却也有自己的主张,具有诗意或者政治色彩。尽管公共艺术应当被看做是城市的一个组成元素,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把它看做艺术品,正如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一样。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艺术品不仅可观,而且可触、可感。公共艺术可以说是艺术从博物馆的传统风格中解放出来,变得更加自由化的结果,它可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接近艺术。

  乔燕冰:艺术创作与鉴赏都具有个体性,而公共艺术强调其公共审美接受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意味着公共艺术创作一定要面临向公众审美趣味的妥协与艺术价值的磨损?

  仲间裕子:这是公共艺术最为困难之所在。原则上,公共艺术不应当为迎合公众的品位而降低其艺术价值。但是,为使公共艺术能够刺激公众,策划者(城市、机构等)会和公众就艺术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没有这种沟通,那么公共艺术可能会面临这样一个危机,即被剥夺了作为艺术观点的自由,而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正如Harriet Sanie所坚持的:对于今日之公共艺术,我们需要的不是共识而是沟通。

  乔燕冰:您认为目前国际上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走向和现状是怎样的?有何新特点?

  仲间裕子: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艺术在公共空间(巧合置于空间的雕塑drop sculpture,到艺术作为公共空间(场地特异性),到最近的公益(或者公众利益的)艺术(情境特异性)。我们可以从当今全球思想性最为领先的公共艺术展览——德国明斯特的雕塑展中看到这一发展趋势。该展览,每10年开办一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07年,主题基于人们在经济和文化政治领域的兴趣,如性别问题、经济差距和环境破坏等。

  乔燕冰:目前国际上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现状如何?

  仲间裕子:公共艺术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审美和艺术历史等领域,它和法律、经济、城市管理、社区等领域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我在美国所做的调查了解到,不少美国的大学都严肃地把公共艺术纳入了教育和研究中,尝试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乔燕冰:通过您对国际公共艺术的了解和研究,您觉得国际上有关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克服?

  仲间裕子:就拿drop sculpture为例,它们大多并没有体现(反映)出建筑、城市和经济社会环境所能提供的交互刺激。现在公共艺术全球性的趋势是聚焦于通过环境来引发公众的兴趣。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对公共艺术以及我们自身的环境美学做出明确的界定,而不止是跟随西方的思想。这也是来自亚洲艺术学会的东西方的研究者们,近期在中国召开的会议上,就这一议题进行讨论的原因。我相信,这种观点的互动和交流会变得越发重要。

  乔燕冰:我了解到,您之前也来过中国,您对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印象如何?对于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您有何建议?

  仲间裕子:我来过中国几次,来参加会议或者参观博物馆或者双年展览等,每次都会着迷于中国所展现的传统的安静和现代的活力。中国人的城市规划和环境哲学有很长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强有力地发展,公共艺术很有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日本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依赖具体的和多样化的观念,而不依赖于狭隘的观念。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可以得到审美研究者的支持。

  乔燕冰:您觉得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以及应该关注和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仲间裕子: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原则如下:情境——具体的艺术;人们对艺术感兴趣;组织者/策划者和普通人的沟通的系统(或者平台);艺术或者公共艺术方面的教育;研究者们看重文化认同。这些原则和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关注和强调的关键点,是相关的。

  乔燕冰:您能谈谈您目前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状况吗?

  仲间裕子:在我看来,公共艺术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景观,同时也是整个环境的一部分。我现在从事的科研项目与公共空间的艺术有关,主题是“21世纪艺术的景观表征——对自然的认识和景观的建设,由日本教育和文化部资助。今年10月将在日本京都召开有关这一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成纪教授也将作为小组成员出席此次会议。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网站编辑:Admin